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回复: 0

【视频】太酷啦!宁诺学子自制装备,将学院小熊送上两万八千米高空

[复制链接]

25

主题

0

回帖

7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7
发表于 2023-11-2 17: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月31日,一则“玩具熊飞上万米高空”的视频火爆全网。视频中,一只毛绒小熊从宁波诺丁汉大学(下简称“宁诺”)出发来到东北,起飞后穿越了层层云海,飞至万米高空,与地球来了一张“合照”,并成功返航。
  记者了解到,这次飞行试验和视频的创作者是来自宁诺理工学院大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李正汉和王泽晨以及他们的项目团队。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并采访了他们,听听这次“小熊飞天记”背后的故事。
  
   

  
  想在毕业前“酷一把”
  “我从小就有一个航空航天梦。遗憾的是高中飞行员体检最后一关没过,最终没能成功入选空军飞行员。可我还是想看看天上的风景。”李正汉告诉记者,“小熊飞天”的想法源自一次网上冲浪,当时自己看到其他手工发烧友实践了类似的实验,埋藏在心底的飞天梦被再次唤醒,“但那时我还是初入学校的萌新,知识储备不足,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后来,随着机械工程领域知识、编程技术、建模技能、电路知识的日渐充足,以及数次机械工程实验的经验积累,李正汉觉得时机到了。
  羊城晚报记者此前曾采访过李正汉,彼时还是大三学生的他已经能够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所学亲手实践出来,例如打造一辆远程操控的购物车,为宁诺小熊3D打印出一顶帽子,从而被众多师生们趣称为“宁诺手工耿”。
  
   

  
  和李正汉同一专业的王泽晨也是一名机械发烧友,“我们在这里度过了整个大学生活,对学校和学院都很有感情。”即将毕业的他们选择了理工学院的吉祥物——理工实验服小熊作为主角,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不一样的色彩。
  近五分钟的视频背后,是团队两个多月的全身心投入
  2个月前,李正汉和王泽晨确定了想法之后,两人和项目组的其他成员几乎住进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理工楼机械工程实验室和机房里。从盛夏到初秋,历经中秋国庆假期,60个日夜,画草图、捣鼓电线装置、3D打印模型、反复实验温控,团队全身心扑在实验上。
  在视频中记者得以窥见整个项目实施的冰山一角,过程被剪辑成四分多钟的短视频,包括了团队前期的材料和理论准备、现场调试以及小熊的放飞和回收,“运动相机最大的问题就是会过热关机,所以在做好了保温的前提下添加了一套温控系统,还准备了5.4立方米的氦气。”
  至于为何在东北起飞,这是团队经历重重考虑后做出的决定。“起初我们想在宁波尝试起飞,但是浙江较多山地和丘陵地形,城市和人口密集,调研结果显示浙江地区不太合适放飞。”李正汉在综合考虑地形地势、气候、气温、风向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以及得到有关部门关于“项目并不违反航空管制”的反馈后,决定将放飞地点定在辽宁阜新和内蒙古通辽交界处。
  当身着宁诺理工院服的小熊升入空中,俯瞰人类生存的蓝色星球时,弹幕中出现了网友的一致惊叹“必须点赞”“小熊太空历险记!”“可以出绘本故事了”,根据团队的测算,小熊飞到了约28000米的平流层。
  
   

  
  但这背后的故事并不如视频显示的一幕那般顺利。临近放飞前5个小时,设备的一个供电口烧坏了,散热风扇接线也出了问题,还监测到了200km/h的西风急流,在前往起飞地的途中还遭遇多次爆胎,不过这都被团队一一化解。
  截至发稿,在李正汉个人的视频号上,该期视频已经累计收获近五万的点赞量,而实际上,团队的初心仅仅是记录下这次别出心裁的实验,突然袭来的爆火和关注让这群年轻学子有些不知所措,面对记者,团队对学校给予自己的包容和支持以及在实验场地和设备上的提供表达了感谢。而临近毕业,对于未来有何期待?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继续带着在这份独特的经历去实践和开拓更多的项目。
  文|记者 王沫依 通讯员 周婉军 韩诗颖 王梓萌
  图、视频|受访者提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刘欣宇
  校对 | 朱艾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